4006899758
以高质量司法服务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国与国的科技竞争已延伸至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之争、科技创新法治环境之争。以法治方式服务、规范、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在促进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科技创新需要司法制度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用一流的法
年轻干部要以先辈先烈为镜
先烈千万,浩气长存。今天是9月30日,是我们国家第九个烈士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设立烈士纪念日,到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再到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利用资金,加强各类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尊崇英雄、致敬英烈、关爱楷模,以一系列开
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
让文化遗存焕发新时代光彩
日前,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情况。10年来,我国共有15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名册,6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目前,我国共有56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第二。从良渚古城遗址,到被誉为“生态王国”的梵净山;从青海可可西里,到有“绿色奇迹”之称的湖北神农架……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开始设计自己的打卡清单。此前一项评估报告显示,在对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保护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而中国比例为89%。这说
凝聚党心民意 推进复兴伟业
党心所向,民心所盼,众望所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全国38个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同其他51位党和国家党员领导同志作为党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全部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当选,是全党意志的凝聚、党心民心的体现,充分反映了全国党员干部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对中国这十年伟大变革、伟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热切期盼。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选、当选党的
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思想纵横)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英烈馆内,悬挂着一面“仁义之师”锦旗。锦旗记录着人民解放军钢铁纪律的故事。那是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已经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然饥渴难耐,但一个苹果都没有摘。“仁义之师”赢得了民心,东北人民全力支援,辽沈战役拼出胜利。如今,硝烟散去,精神永存。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
战略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这一精辟论述,把战略问题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讲得很深刻很透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战略问题关系全局关系长远“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是指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的日益丰富,战略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泛指一切对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说战略问题重要,首先在于它是决定大国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历史表明:大国复兴靠战略,大国竞
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适势求是)
50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曲折,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并未改变。科学社会主
始终保持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悟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要有“真理之甜甘如饴”的认识站位。习主席曾多次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感人故事。陈望道在潜心翻译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
鲜明亮出用人标尺,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切实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健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规定》总结吸收近年来干部队伍建设新鲜经验,对于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政之要,首在用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将那些埋头苦干、作风扎实的干部遴选出来,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同时将那些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干部拒之门外;让想干事、能干
以为民极:中华经学的责任担当
《周礼》本名《周官》,原有六篇,西汉武帝时期由河间献王从民间征得。这个民间本抄写于秦统一文字之前,与当时通行的“今文”有别,《周礼》因此被视为“古文”。《周礼》现存前五官都有一段序言性质的文字:“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段文字被宋儒称为《周礼》“二十字总纲”。在这二十字中,“以为民极”是《周礼》的纲中之纲,更是中国经学精魂所在,体现了中国经学的经世致用精神。“以为民极”的含义什么是“以为民极”?郑玄解释说:“极,中也。令天下之人各得其中,不失其所。”这个解释在今天看来有些模糊
秦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产生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影响。研究秦早期历史文化,是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积累的经济智慧与理性思辨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经济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进行现代化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连接,这有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和现实性。一经济学本质上是历史的科学。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现代经济学,其
坚持不懈把党的政治建设引向深入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必须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为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一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决定党的建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孙伯鍨(1930—2003),我国著名哲学家。早年在华东团工委机关工作。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后在北京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哲学系辩证唯物主义教研室任教。1975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哲学系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后担任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孙伯鍨致力于从文本解读与学理分析、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角度,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认识,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哲人追“思”13】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